出席颁奖典礼的领导和嘉宾为各获奖所在地的代表颁奖
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致辞
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郑泽云讲话
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汪人元宣读获奖名单
晚会结束后领导和嘉宾与演员合影
9月28日,由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戏剧家协会承办的第六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彩角逐于淮安落下帷幕,并于当晚在淮安市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晚会,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江苏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郑泽云以及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戚寿余,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红红等领导参加了颁奖典礼。
颁奖典礼由郑泽云主持。高云、郑泽云、王红红分别在颁奖典礼上致辞。省剧协主席汪人元宣读获奖名单,出席颁奖典礼的领导和嘉宾为各获奖所在地的代表颁奖。
高云代表省文化厅对本届红梅奖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说,我们欣喜地看到,本届大赛的成功举办,取得了良好反响和收获了累累硕果,共有专业演员、艺术院校师生、民营剧团和社会各界的戏剧爱好者304人参赛,65名选手获得表演、器乐类专业、业余、少年组金银铜奖。既有德艺双馨、出类拔萃的青年演员,也有崭露头角、年轻有为的少年演员,不仅展示了江苏戏剧事业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也体现江苏戏剧人才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后继有人的良好局面。
郑泽云说,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为我省四十周岁以下的青年演员、演奏员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为推出优秀戏剧人才,促进我省戏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江苏省众多中青年梅花奖获奖演员,都曾获得过红梅奖。淮安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先生的故乡,戏剧文化底蕴深厚,本次红梅奖大赛正逢淮安市举办周信芳戏剧节,众多戏剧名家汇集淮安,给淮安人民带来了丰盛的精神食粮。
王红红代表淮安市人民政府,对参加第六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北片)复、决赛的各位评委和各参赛院团表示热烈欢迎,她说,第六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北片)演出与颁奖晚会在淮安举行,同时也推动了淮安戏剧事业的发展,给淮安戏剧工作者与广大戏迷带来了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和学习交流的机会,更加激发了我们为深入推进大文化建设、将淮安打造建设成为文化大市的宏伟蓝图迈出更加坚定扎实的步伐。
在本届大赛中获得金奖的青年演员李晓旭,代表获奖选手向广大青年戏剧演员宣读了申请加入江苏文艺志愿团的倡议书。她倡议说,我愿意成为一名文艺志愿者。作为江苏文艺志愿者的普通一员,我将按照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关于江苏省文艺志愿者的总体要求,以德艺双馨的标准和方向来要求自己,不畏辛苦,不计报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各类文艺惠民活动,尽自己绵薄之力投身改革开放和“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江苏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颁奖典礼之后,由刚刚获得红梅奖的获奖演员和戏曲名家联袂为淮安的父老乡亲奉献了一场《梅香淮安》——第六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获奖选手汇报展示文艺演出,受到了淮安市民的热烈欢迎。整个赛事活动在一种热烈祥和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是江苏戏剧表演方面最重要的赛事活动之一,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人才,也为江苏广大青年戏剧演员提供了切磋学习、交流展示的良好平台,有力促进了江苏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红梅奖大赛还为江苏参评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很多人正是从“红梅奖”的领奖台,走上了“梅花奖”的领奖台。
本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分南、北片赛区,先后于9月10-14日和9月23-27日分别在南京与淮安举行,来自全省13个剧种的208名优秀选手参加了复、决赛,共有65名选手获得金、银、铜奖。其中13名选手获得金奖;18名选手获得银奖;34名选手获得铜奖;并产生优秀表演奖49名、优秀演奏奖6名;表演奖71名、演奏奖17名与优秀组织奖6名、组织奖4名。
江苏省剧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黄霞芬向记者介绍说,江苏是戏剧大省,戏曲发展源远流长,戏剧品种众多,本届参赛剧目涵盖了京剧、昆剧、锡剧、话剧、淮剧、扬剧、苏剧、梆子戏、柳琴戏、淮海戏等江苏省内的大部分剧种,戏曲艺术的繁荣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无论是从参赛规模、还是从艺术质量,都达到了相当水平,涌现出一批在江苏戏剧舞台日益活跃的艺术新人。作为江苏戏剧重要的艺术赛事之一,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不断做大做强,逐渐在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对检阅戏剧成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实施戏剧人才培养梯队工程,推动江苏文化强省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9月29日,由荣获江苏省历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获奖演员组成的“红梅飘香”文艺家志愿团,来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刘老庄进行惠民演出,为老区人民献上集淮剧《马前泼水》、昆剧《宝剑记•夜奔》、淮海戏《赶集》、京剧《大唐贵妃•梨花颂》、越剧《唐伯虎点秋香》以及唢呐、二胡、琵琶等器乐演奏的一台具有浓郁江苏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赢得了老区人民的阵阵掌声。